“头痛欲裂、痛不欲生!”14岁的婷婷(化名)因为反复头晕、头痛、呕吐6天收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。
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,婷婷早在一年前就曾经有过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。入院后,经过一系列检查,又发现婷婷患有溶血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以及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。她的狼疮抗凝物质、抗β2-糖蛋白1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水平显著升高,而由于交叉配血失败,她也无法通过输血来改善贫血状况。
经过医生抽丝剥茧分析病情以及进一步完善检查,结果显示婷婷患的是“抗磷脂综合征”。
抗磷脂综合征(APS)是一种以反复血栓事件、复发性自然流产、血小板减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,伴有抗磷脂抗体持续中度或高度阳性的自身免疫病。目前婷婷头痛明显,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提示还存在1个或3个以上)器官的血栓形成,累及脑、肾、肝、心脏等重要脏器,造成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。
为尽快缓解婷婷的病情,医生为她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,包括血浆置换及抗凝治疗等。
经过及时对症治疗,婷婷的头痛症状很快得到缓解,血小板数量上升,贫血状况得到改善,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好转。目前,只需在门诊进行随访,规律地口服药物以控制病情。
【科普小课堂】
血浆置换是一种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,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特定的疾病,通过替换患者的血浆来达到治疗效果。
1. 什么是血浆置换?
血浆置换是一种医疗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患者的血浆被替换为新鲜的血浆或血浆替代液。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去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,如抗体、毒素、过多的蛋白质等。
血浆置换示意图
2. 血浆置换的主要应用范围:
自身免疫性疾病:如重症肌无力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。
血液疾病:如急性溶血性贫血、某些类型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。
神经系统疾病:如多发性硬化症。
肝脏疾病:如急性肝衰竭。
3. 血浆置换的过程:
在血浆置换过程中,首先抽出患者的血液,然后通过机器分离出血浆,再将新鲜的血浆或血浆替代液输回患者体内。
4. 血浆置换的风险和副作用:
虽然血浆置换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,但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和副作用,包括:过敏反应、出血或血栓形成、低血压、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