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正在工作,不要闹,去玩手机吧!”
“爸爸正在玩游戏,你去看电视吧!”
“别哭了别哭了,咱去玩学习语言的软件,有趣又能学习。”
您是否也像这些家长一样对待孩子呢?在求得自己舒心的同时,您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婴幼儿语言发展与学龄儿童语言学习完全不同,并不是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学出来的,而是在互动的社交活动和认知玩耍的过程中“习得”的。
“实际上,词汇的获得需要各种感官的介入。日常的玩耍互动中包括了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味觉等各种感官,而电子产品只有视觉和听觉的输入,大大降低了语言习得的效率。”我院儿童康复科语言治疗师指出,在孩子与家人的互动过程中,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,根据孩子的手势、表情、请求作出相应的回应,从而让孩子一直和家长在共同关注的活动中轮流互动。而电子产品没有办法给予婴幼儿正常互动中必要的眼神对视,也不能根据婴幼儿的表情和手势等调整语调和词汇,它只能是单方向的输入语言。由此可见,电子产品不是“习得”语言的最佳途径。
儿童康复科语言治疗师建议遵循以下两点,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~
第一点:18月龄以下儿童除有家长在旁引导的视频通话,不建议有其他屏幕时间;18~24月龄儿童可有少量屏幕时间,但必须以家长互动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屏幕活动,不建议儿童有单独的屏幕时间;2~5岁儿童的屏幕时间每天不应超过1小时,仍然建议家长以互动的形式参与到孩子的屏幕时间中。
第二点:在接触屏幕的时间内,家长要挑选符合孩子年龄的游戏、故事和歌曲,和孩子一起观看和游戏,这样能与孩子讨论双方共同关注的内容,帮助孩子把屏幕场景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。除了接触屏幕的时间,家长一定要找寻其他有趣的事情和孩子一起互动,比如一起玩玩具、一起看绘本、一起唱儿歌等。
那么家长应如何跟孩子一起玩呢?玩什么类型的游戏呢?这当中也是有技巧的哦~
对于小月龄的婴幼儿,可多玩物体恒存概念游戏及感官游戏,有利于建立相关物品的物概念。物体恒存概念游戏包括躲猫猫、寻找藏起来的物品等,感官游戏包括荡秋千、按压玩具等。
1岁左右的孩子,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游戏,从而帮助孩子明白物品之间的关系,有助于孩子发展逻辑思维。简单因果关系游戏是指:在电话铃响时拿起电话、出门时要去拿鞋子等等。
1岁半的孩子,可进行功能性的游戏,有助于孩子物概念的建立。功能性游戏是指进行一些日常物品的操作。
2-3岁的孩子,可进行假想游戏,该游戏可帮助孩子逐渐建立抽象概念。如把纸卷起来当望远镜、以手当作电话等等。
4-5岁的孩子,可以进行规则性游戏,在日常生活中玩一些桌游,如扑克牌、飞行棋等。